【公民寫手】另類的奢華幸福: 日本簡樸生活與心靈富足之道
A DIFFERENT KIND OF LUXURY: Japanese Lessons in Simple Living and Inner Abundance
總是在看完JET日本台的”自給自足物語”節目後,關掉電視而且覺得那樣的生活距離我們很遙遠。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通膨現象,國人平均工時拉長,上班族得犧牲更多陪伴家人孩子的時間,忽略自己的健康,才能在擁擠的大都會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有多少人的願望是退休後搬到清靜的鄉下,開間民宿或是咖啡店,悠閒享受著前半輩子不敢奢望的自由與寧靜。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cy)概念來自於早期新大陸殖民者、澳洲或是部分非洲村落,基本上不靠外面世界的體系,自己生產所需,自在生活。自給自足生活在北美、日本、英國等地已經盛行多年。近年來更結合永續農業、環保建築和能源利用。
石倉典明搬到長野縣(Nagano)原村(Haramura)的時候,當年才28歲,從小在東京長大的他,剛剛離開一個人人稱羨的旅遊雜誌社工作。理由是他身為公務員的父母退休,思考想要移民加拿大,石倉媽媽喜歡北歐的自然與建築,輾轉知道長野縣富士見(Fujimi)有一個很相似的地方,也就是”原村”。
那裏有一群人就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大部分的人來自東京,因為厭倦都市的喧囂和失去意義的忙碌,所以勇敢選擇搬到鄰近的鄉下,靠近八之岳 (Yatsugatake)的山上定居,其中有人是建築師、外派記者、老師、舞者等等。在”原村”他們擁有多元的角色,其中共同的身分是農夫,在這裡有活躍的社區學校,有專業的有機農業教師,定期教導學生一步一步照顧自己的菜園,大家對於有機種植或是自然農工都是一知半解。在搬到這邊之前,只有透過”到鄉下住一晚”的活動,才能讓自己和孩子接近土地,在山邊的農田裡流汗體驗,但他們想要的不只是如此。
讀者一定很好奇,住在山裡面到底靠什麼維生,怎樣賺錢?生病時怎麼辦呢?日本自從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1980年代泡沫經濟後,開始有一群人不再相信資本主義,紛紛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self-sufficiency),日本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書店有各式各樣關於如何開始自給自足的書,內容包括有房屋建築,野菜種植,生畜養殖、製作麵包、如何利用雨水。
松本同學是個25歲的大男生,他從學校畢業後,花了很長的時間學習中醫和自然療法,他說: 我很確定我要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書店裡有許多參考的書,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程度的自給自足生活,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五十、或是百分之三十的。入門一點也不難,剛開始可能有點辛苦,但只要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我可以看見我未來想過的生活,因為已經有很多人這樣做過了。
Yarry是個漂亮的27歲女孩,考上大學外文系只念個一學期就輟學了,靠著自己的能力打工存錢,自助旅行橫跨東南亞和非洲,回到日本後,花兩年時間向一位即將退休的老甜點師傅學技藝,現在每天清晨五點就得起床做戚風蛋糕、麵包和日式甜點,八點前得送到附近的有機商店販售,這樣安靜且忙碌的日子,她說已經過了三年,雖然很累卻覺得很踏實。不做麵包的時間,Yarry在社區中心教非洲舞,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辦音樂派對、慈善晚會,每一天晚上都捨不得睡覺,因為分分秒秒覺得太幸福滿足了。
46歲的木村健原本是建築工人,但是因為喜歡自然,所以十年前開始學習當農夫,圓滾滾的外型,像是喜感的卡通,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揹著道具,開車到山上的大片菜園耕作,中午吃著日式冷便當,馬上又充滿元氣繼續努力工作。夏天的日照比較長,可以工作到很晚也沒問題,但是冬天大約到了五點就天黑了,木村一個人,駕著農車,專心地犁田整地,八點也還捨不得回家。偶爾遇到經過的放學小孩,木村會送他們胖胖的南瓜,從此孩子們暱稱他為”南瓜先生”;有時固定牽著柴犬遛狗的路人經過,會和木村閒聊幾句,木村也會把剛從泥土裡挖出來的紅地瓜讓他帶回家,誰說農夫的工作無趣又孤單?
大自然的美景和寧靜,是吸引這群人願意過著自給自足的最大原因,在山裡面蘊藏豐富的能量與靈氣,不必因為都市的高物價而出賣時間和靈魂,自給自足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想過的生活,可以租下一大塊田地,嘗試用有機種植或是自然農法種出好吃甜美健康的蔬果。或是與其他學員一起分享一塊田地,在小小的面積,種植四季當令蔬菜,大自然提供無盡的知識讓我們學習,四季分明的氣候,讓我們對山林充滿敬意,如果晚餐桌上吃著自己辛勤種植的蔬菜,有誰會輕易浪費。
自給自足的生活圈裡面,沒有隨處可見的7-11或是超市,當然也沒有銀行醫院或餐廳,最常見的夜生活大概就是開車到附近泡溫泉,日本的溫泉說是平民浴室一點也不誇張,一般常見的價位從一個人500-1000日幣都有(平均不超過台幣500元)沒有時間限制,公共的男女浴湯,洗淨一身的疲累,不同水質蘊含不同療效,在煙霧渺渺的溫泉裡,日本人回到最原始的需求。
除了種植日常所需的食物外,自給自足還包括有心靈的滋養,對學習的渴望,在原村有老師教導順勢療法(homeopathy)、快療法(kai therapy),不使用西方醫學也不吃藥,純粹以呼吸讓身體恢復自療的能力,想想在沒有醫學的年代,我們的祖先不也是向大自然學習生存嗎?在原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這裡有一群人,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生活著,但同時對於社區活動和許多議題,一樣投注最大的關心和努力。散落在不同角落的小小農村建築或是有機食品店,可能就是一個社區發展中心(community),有例行的聚會、刊物、和主題發表。這一群人也許曾經旅行過世界各地,也許對日本政府有強烈的質疑,但是他們用行動發揮小小的影響力。
在日本東北地震發生前,一群社會運動關心的人,長期反對日本核能電廠的設立,他們用數據和真相告訴大家,隱藏在經濟發展背後的危機和謊言,一場豐年祭的聚會,大家在享受美食和心靈交流後,也關心社會和地球,一點點的影響力也許就會如同蝴蝶理論般累積成巨大的改變。相對於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每天對於政治或是各式各樣的議題,已經麻木消極覺得無力可以改變,最後變成冷漠、無動於衷。一旦城市間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消失,就如同詩人愛倫坡形容:在都市裡,到處是飄在路上的鬼魂,一片死寂。自給自足的生活也許並沒有想像中難,關於生活型態,其實我們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的9級大地震,震垮的不只是東京的商業大樓,更擊敗了日本人對經濟體系的信心。向來習慣便利舒適生活的日本人,一時之間買不到新鮮食物、民生用品,可以想像生活有多不習慣。寒冷的冬天,連電車都供應暖氣的日本,度過飄著白雪的三月,電視畫面出現的老百姓面孔,叫人不忍。在原村這邊,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災害,但是頻頻傳出的核電危機和輻射消息,還是造成人心惶惶的恐懼。
回到原村的石倉典明故事的主題,已經在原村生活超過14年的他,因為喜歡自然和山林生活,所以選擇以養殖蜜蜂為業,42歲身為最年輕的養蜂人,他說:我們已經不是傳統的農夫,我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靠著自給自足釀造天然有機蜂蜜,以純手工販售給附近的有機商店維生;農忙的時間大約是春夏兩季,四月到八月得忙著讓蜜蜂傳播花粉、釀蜜,等到蜜蜂冬眠的時候,就是石倉先生裝罐包裝送貨給顧客的時候,捧著金黃剔透無雜質的有機蜂蜜,敲敲顧客的門,有時也寒喧問候兩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透過手工蜂蜜親密交流。曾經問他說是不是有想過擴大養殖的規模,生產更多的蜂蜜,賺更多的錢。他搖搖頭說,釀造蜂蜜不是為了賺錢,人生中還有許多是我想做想學習的東西。小規模的養殖已經夠我忙碌了,其餘的時間,我想閱讀,探望朋友,多參與社區活動,那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
七十多歲的石倉媽媽,每天忙碌著種花、閱讀、偶爾手癢會縫製漂亮的拼布娃娃,鄰居的三歲孩子三不五時來家裡玩,石典媽媽會早早把白紙和畫筆放在桌上等他過來;更多時候石倉客廳長桌旁,坐著拜訪的鄰居朋友或親戚。接二連三的地震並沒有讓石倉媽媽恐懼,她說原村已經是夢想中的天堂,我們不想離開,也不害怕!
311地震發生之後一個月,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撤離日本,大量的物資捐款集中在日本,石倉每天看著新聞,心中很難過,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甚麼?這時候原村的教會募集”發揮愛心到東北”的活動,希望大家想出可以幫助災民的方法,石倉決定捐出40罐手工蜂蜜,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對於氣候異常的今年,因為寒冬過長,蜂蜜產量不足,這樣小小的行動令人倍感溫馨。石倉覺得蜂蜜具有獨特的療癒力量,溫暖健康,對於心靈和身體特別有正面的能量,他在教會的報名表上寫著: 讓我們看見明天的希望 (Let’s see the bright future for tomorrow)。
誰說要到退休後才能搬到山林裡過著農村生活?已經在原村生活14年的石倉典明說:我們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沒有人想要再搬回東京。我們可以瞭解來自文明便利的都市人對於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無法消費這些事情有多恐慌,但這只是一個生活型態(lifestyle)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都市裡工作賺錢,犧牲所有珍貴的時間和健康,換取所謂經濟的安全感,但是這樣的經濟體系畢竟抵擋不了自然的災害,我們得面對最原始的生活和自己,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名牌和銀行存款並不能救你一命,我們得學會和自然共存。自給自足的美好在於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向大自然學習知識和生存,同時我們有更多的自由實踐生命的價值。
備註:
原村(Haramura):
位於日本的中心,長野縣信州諏訪郡的一村,鄰近八之岳山系(Yatsugatake Mountains),最早有一個日本先生和加拿大妻子合力打造一座日本傳統手工,加拿大風格的建築,現為女兒接手經營的餐廳Canadian farm。北歐式木頭建築吸引越來越多崇尚自然的人,選擇在原村自己蓋房子,皆為會呼吸的綠建築,現在成為日本當地最受歡迎的夏天度假勝地。
延伸參考資料:
緯來電視「自給自足鄉間生活樂趣多」
WWOOF Japan: http://www.wwoofjapan.com/main/
書籍: A DIFFERENT KIND OF LUXURY: Japanese Lessons in Simple Living and Inner Abundance
作者介紹:媒體&藝術工作者、曾於英國留學、2010年到日本參加農場換宿三個月(WWOOF),學習日本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