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另類的奢華幸福: 日本簡樸生活與心靈富足之道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鎳鎘電池與鎳氫電池

鎳鎘電池與鎳氫電池

No.38   1996 Mar.   p 33~37,   by 林茂榮 / Paul Lin, BV50C, P.O. Box 23-575 Changhua


    本刊 9 期「善用你的鎳鎘電池」 (P.60~63) 文中,談論到鎳鎘電池的構造、種類、充電時間、保管與使用、本質特性、電壓與放電曲線、及使用問答等問題,本以為這些鎳鎘電池的基本常識已經夠用了,誰知道還有許多同好陸陸續續來信討論有關充電電池的使用經驗與疑問,甚至有人談到最近很熱門的鎳氫電池。大多數業餘家對鎳鎘電池應該都會很熟悉,因為幾乎所有供應無線電手機使用的電源,都採用鎳鎘電池。
Fig 01
圖 1:鎳氫電池的結構與鎳鎘電池相當類似。
    一般而言,鎳鎘電池可以充放電的次數大約在兩百次左右,這與品牌好壞及使用習慣有關。當然,鎳鎘電池會隨著充放電次數增加,效率也會跟著下降;到達一定程度時,會讓人覺得充飽的電池很快就沒電,這也就是接近鎳鎘電池的壽命週期尾聲了。
    最近好像有一股流行風,不論什麼樣的家電產品或是通訊產品,總會在特性上加上一句:使用沒有記憶效應及兼顧環保的「鎳氫電池」。的確,鎳氫電池有它的優點,就拿單位體積內的電容量來說,鎳氫就比鎳鎘電池高出約 30%~40% 左右。而另一項大家都很注重的問題,鎳氫電池結束生命週期後,因為不含有毒的金屬「鎘」,即使隨意丟棄,也不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鎳氫電池的充放電特性與鎳鎘電池很類似,使用鎳鎘電池供電的產品,也可用鎳氫電池取代。


結構類似,性能更棒

    鎳氫電池的結構與鎳鎘電池很類似,其實許多基本材料也一樣,例如,不論是鎳氫電池或是鎳鎘電池,正極都是由金屬「鎳」,及氫氧化鉀電解液所組成,唯一的差別是,負極的金屬片不同,參看圖 1,鎳鎘電池的負極是金屬「鎘」,而鎳氫電池的負極是一種可以儲存或說是吸附氫氣的金屬,電池進行充電時,鎳氫電池的負極金屬,可以吸收掉電池所產生的氫氣,而電池使用時,這金屬可以把吸住的氫氣釋放出來,產生電流。
    鎳氫電池負極上的儲氫金屬,是一種化合金屬,在比大氣壓還低的環墇下,它可以吸收比本身容積還大幾百倍的氫氣,由於這一特性,使鎳氫電池的電容量,比鎳鎘電池可以多出了大約 30% 到 40% 左右,
    參看圖 2 可以看出來,鎳氫電池比鎳鎘電池或傳統的鉛酸電池有更大的電容量,對於手持的通訊設備而言,較大的電容量很重要,不但可以減輕重量,還可以應付更長的使用時間;和以往比較,你可以選擇重量比較輕的電池,而有相同的電容量,或者是有相同的重量,而有更多的電量供應。一般不論是業務或者是業餘的移動通訊,尤其是緊急救難通訊,能提供更長的供電時間,這一點非常重要。鎳氫電池與鎳鎘電池一樣,工作溫度是介於 -20℃ ~ +60℃之間。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90%患者非退化 膝痛凶手找到了!


歷經百萬年的演化,人體膝關節構造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像是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90%的人沒受過傷,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

膝蓋內側磨擦也會損害關節
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
根據呂紹睿醫師長期的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房地產勢必走跌20年!5大理由之一:就算全額付清再出租...也要花64年才能回本 ( 先放起來慢慢看,雖然我不見得同意 )



房價現在開始緩緩下跌,很多朋友想知道「是不是該進場買房了」?對於想成家立業的朋友,我會建議先看過我之前的文章:誰說買房子一定是好事?但對於想要逢低入場的朋友,我則是強烈建議...別傻了!
很多台灣人會被過去的印象束縛,以為房產長期一定往上,然而那僅僅的拔公獅子的鬃毛,根本沒有根據啊!
過去日本人也曾經像台灣人一樣,買房子就賺錢,賺錢就買房子,國際熱錢持續湧入,全國一片繁榮。巔峰時期,日本全國房產總價值,是美國全國房產總價值的4倍!
直到1990年,泡沫終於被戳破,房產價格持續下跌20年,跌了7成!也就是說原價1000萬剩下300萬...日本人才終於瞭解到,房子不會永遠漲。

這篇文章我自己整理了五大理由,有憑有據的告訴你,未來不是開玩笑的!台灣房地產肯定會下跌很久。
1.人口紅利沒有了,買房潛力族減少
人口紅利簡單講就是:國家的勞動人力非常充足!舉例來說:A、B兩國都有100人,A國有80人是青壯年(20人老弱婦孺),B國有40人是青壯年(60人老弱婦孺),那A國就有很好的的人口紅利,B國則無。
從供需法則來看,勞動人口比例高(且持續上升)的國家,代表潛在有能力買房子的人夠多,當然房價才有機會持續上漲。但台灣的人口紅利在今年不幸轉下了!根據日本和美國經驗,這對房市是噩耗。而且在未來20年內,台灣勞動人口下降的趨勢不會變,因此未來的房產當然不樂觀。



2.房價所得比全球領先,根本買不起房子
房價所得比就是:不吃不喝幾年買得起房子。如果看全台灣,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0,如果只看天龍國(台北市),根據內政部統計,這數字已快到15了!也就是說要不吃不喝15年才買得起房子。而且這還沒考慮貧富差距加大,中產階級消失的問題。
但如果從全球房產的角度來看,很多歐美一線城市的房價所得比都低於10。我實在看不出台灣有何理由持續居高?而且台灣薪資凍漲,房價又有何理由再高?市場的熱潮終究會過去,房價再會跑,最後也必須回歸基本面。
3.租金收益率全球最低,房東苦哈哈
租金收益率就是:花錢買房子收房租,一年有多少報酬。房地產本身是個很好的投資工具,因為除了買賣賺價差以外,租給房客也可以穩定的收取租金。
然而台灣租金收益率只有1.57%,根本就和銀行定存差不多。而且更煩人的是,租房給房客還要維護,家具也要折舊,若不小心空租個半年真的就要哭哭了。理性一點做比較,我寧願去買個定存股年賺3%以上股息。
到底台灣的租金率有多離譜?舉例來說:新北市一間1000萬的房子,頭期款準備400萬,和銀行借600萬,一個月可收租金1.5萬,但要繳房貸3萬。結果房東辛苦存錢買房,但是收租的錢根本不夠付房貸。
假如你完全不和銀行貸款,很有guts全額付清再來出租,根據統計,你要花63.69年才會回本,請你記得多吃點保健品,確保自己夠長壽。所以我認為買房當房東根本沒有吸引力,大家都不想當房東,房價又該如何持續漲?

4.少子化的衝擊,以後沒「人」買房子
台灣新生兒人口,過去1980年近40萬,到了2000年剩30萬,到了2007年剩20萬...而且這個趨勢未來20年不會有變!你去西門町問年輕人,我保證一堆人告訴你「我不打算生小孩」,因為自己過都很緊了,更別說養小孩。
住屋需求是房地產最根本的價值,未來台灣人口越來越少,買家越來越少,房產又怎會上漲?
5.政府全力打房,奢侈稅後又房地合一稅!
基本上住屋被大眾認定為一種基本人權,也就是說,不管是哪一個政黨或政客,都以「打投資客」、「人人有房住」為政見。
2011年政府為了打房實施奢侈稅,簡單來講,兩年內想脫手賺差價,就是要付出一筆不小的金額。
2016年政府再加碼實施房地合一稅,讓自住客更獲保障,讓投資客更痛。簡單來說:要自住很久才能免稅。投資客想短時間轉手賺差價變更難。
投資客的動作變少,房地產的成交量也勢必受影響,對於已經緊縮數年的台灣房市,這些政策對房價無疑是當頭棒喝,也會持續影響未來長期房地產業。
對於我自己而言,未來資金不太會再往房地產投入,除非是為了符合眾多附加價值的自住,否則錢寧願放在股市中賺穩殖利率。
如果你剛好在想「最近房地產好像跌深了,可以入場搶便宜,投資個幾年後賺一手。」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多方的觀點,協助你思考未來的投資策略。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精選「全台5處超有FU景觀餐廳」 賞百萬夜景曬浪漫!

精選「全台5處超有FU景觀餐廳」 賞百萬夜景曬浪漫!


桐遊柿界(圖/網友滿分的旅遊札記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桐遊柿界(圖/網友滿分的旅遊札記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旅遊中心/整理報導
七夕情人節快到了,在這專屬情侶、夫妻的日子,準備好跟另一半去哪裡度過浪漫嗎?《ETNEWS旅遊雲》精選出全台5處擁有一級棒視野的景觀餐廳,用餐、賞夜景兼放鬆,一次大滿足!
水灣四季景觀餐廳(圖/網友蛋拔的遊玩日記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水灣四季景觀餐廳(圖/網友蛋拔的遊玩日記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行人闖越分隔島被撞死 駕駛被判無罪

摘錄自【聯合報╱記者饒磐安/新北報導】 2014.08.11 02:56 am
黃姓男子開車不慎撞死闖越分隔島的李姓婦人,檢方認為,駕駛開車應注意車前狀況及依規定保持前、後車距,並隨時採取必要安全措施,卻疏未注意而肇事,依過失致死罪將他起訴。

法院調查,去年三月十七日晚間六時卅分,黃男開車經過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往三峽方向,因煞車不及,撞上自左側橫過馬路的李姓婦人;李婦全身多處受傷,送醫急救,因創傷性休克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審理中,黃辯稱,該路段沒有路燈,當時光線昏暗,他以大約四十至五十公里的時速開車,沒有超速,沒有想到會有人突然從分隔島走到車道;而當時他的右側有車,他無法閃避,李婦在他車前約四到五公尺,緊急煞車不及仍撞上,他自認不應負肇事責任。

法官指出,交通事件的「信賴原則」即駕駛人駕車時遵守交通規則,因他人未遵守交通規則而發生車禍,可免除刑責。如高速公路禁止行人上路,駕駛人若依規定行車而撞死違規上高速公路的行人,基於信賴原則應予免責。

一個健康中年基督徒的描繪

一個健康中年基督徒的描繪﹝ 35~60 歲﹞                        基督徒的全人生活                 以便以謝 一個健康的基督徒,可以從內在跟外顯去分析所具備的特質。基督徒自信主以後,是 全然聖別 ﹝彼前二: 9 ﹞與過著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