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的很多事情不是以偏概全或一言以蔽之,以社交場合而言,或是以人際關係而言,適度的謊言是必要的,有時也是善意的 ~
現代社會中尤其是商業場合,帶著個面具做人有其必要,只是這個假面,要做到甚麼程度 ?
有人可以做到謊話連篇或是踩著別人屍體往上爬,有的甚至是可以做到六親不認不擇手段,我們可以說,這種人也是在做自己 !!
虛假無可避免,如果心中的那個自我根本就是不 OK 的,不符合基本道德的,所謂的做自己的標準也就模糊了
除非你夠有名,不然還是別「做你自己」
Alexis Beauclair
ALEXIS BEAUCLAIR
亞當·格蘭特
2016年6月7日
這將是我人生裡最大的一場表演——第一次在TED會議的主舞台上亮相——我已經扔掉了七個版本的草稿。為了尋找一個新的方向,我向同事和朋友徵詢了意見。「最重要的事,」我問到的第一個人說,「是做你自己。」接下來六個人也給出了同樣的建議。
我們處在一個講求真實的年代,「做自己」是我們在生活、愛情和職業中收到的最典型的建議。真實意味着消除你內心堅信的東西和你向外界展露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就像休斯頓大學研究教授布勒內·布朗(Brené Brown)定義的,真實是「暴露真我這樣一種選擇」。
我們想過真實的人生,嫁給真實可信的伴侶,為真實可信的老闆工作,選出一位真實可信的總統。在大學畢業演講中,「真實面對自己」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排在「開闊視野」的後面,「永不放棄」的前面)。
「我當然不知道做真實的自己或許可以讓一個人像我一樣變得這麼富有,」幾年前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曾這樣開玩笑地講道。「如果我知道的話,在更早以前我就試着去做了。」
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做自己」實際上是個糟糕的建議。
容我此刻直言:沒人想看到你真正的自我。我們都有我們覺得對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感覺,但這些東西最好還是留在心裡。
十年前,作家A·J·雅各布(A. J. Jacobs)花了幾周時間試着保持完全的真實。他對一位編輯說,如果他是單身,就會設法和她上床。他告訴自己的保姆,如果妻子與自己分手,他會很樂意和她約會。他告知一個朋友5歲的女兒,她手裡的甲殼蟲不是睡著了,而是死了。他告訴他的岳父岳母,他們的談話頗為乏味。你可以想像他的實驗結果如何。
「欺騙令我們的世界運轉,」他總結道。「沒有了謊言,婚姻會破裂,員工會被解僱,自我會崩塌,政府會垮台。」
你在多大程度上追求真實,取決於一種被稱為自我監察的人格特質。如果你有很高的自我監察度,你會不停地審視周圍的環境,尋找社交提示,進行相應地調整。你討厭社交上的尷尬,非常想避免冒犯任何人。
但如果你是一個自我監察度比較低的人,你會更多地會聽從內心的指引,而不管周邊的環境。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顯示,當一盤牛排擺在眼前時,擁有高自我監察度的人會先品嘗一下,然後決定是否再撒鹽,而自我監察度低的人則會直接先撒鹽。如同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Brian Little)所解釋的,「就好像自我監察度低的人十分清楚自己的鹹淡口味。」
自我監察度低的人指責自我監察度高的人見風使舵和虛偽。他們沒錯,的確存在適用真實的時間和地點。一些初步的研究顯示,自我監察度低往往婚姻更幸福,離婚幾率更低。對你的浪漫伴侶而言,表裡如一可能會帶來更真誠的關係(除非你像A·J·雅各布那樣)。
但在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太真實往往會令你付出代價。自我監察度高的人升遷更快,可以獲得更高的地位,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更關心自己的聲譽。儘管這似乎獎勵了自我鼓吹的欺詐者,但這些高自我監察人群的確花了更多時間弄清楚他人的需求,並去幫助他們。就2.3萬多名員工的136種研究進行的一項綜合分析顯示,高度自我監察的人收穫的評價要高出許多,也更有可能被晉陞至領導崗位。
有趣的是,女性的自我監察度常常低於男性。這或許是因為她們面對着更多的文化壓力去表達自身的感受。不幸的是,這可能會讓她們面臨被看成性格脆弱或行事不專業的風險。當辛西婭·達納赫(Cynthia Danaher)被提拔為惠普(Hewlett-Packard)旗下某公司總經理的時候,她向手下的5300名員工宣布,這是一項「可怕的」工作,「我需要你們的幫助」。她很真實,於是她的團隊從一開始就對她失去了信心。一些研究者甚至表示,低自我監察度可能會對女性發展造成有害影響。
不過,就連自我監察度高的人,也有可能因為信奉真實而吃苦頭。因為其前提是:存在一個真實的自我,一塊構建個性的基石,它是我們的信念和能力的結合體。正如心理學者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長期以來證明的那樣,全然相信存在一個固定的自我,會對成長構成乾擾。
如果孩子認為能力是固定的,那他們遇到失敗就會放棄;如果經理人認為才幹是固定的,那他們就無法好好培訓員工。「當我們想要改進為人處事的方式時,一種清晰而又堅定的自我感相當於指南針,可以幫助我們做出選擇,朝着既定的目標前進,」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學教授埃米尼亞·伊巴拉 (Herminia Ibarra)指出。「當我們想要改變為人處事的方式時,過於死板的自我概念又會成為妨礙我們前行的牽絆。」
如果說我們竭力抵達的目標並不是真實的自我,那麼又該是什麼呢?文學批評家昂內爾·特裡林(Lionel Trilling)數十年前給出的答案是誠懇。在我們真實的耳朵聽來,這個答案非常老派。特裡林建議我們先去關注外在的自我,而非去探尋內在的自我,然後竭力將其表達出來。要留意我們向他人展現自己的方式,然後盡量成為我們自己宣稱的樣子。
不是進行由內自外的改變,而是進行由外自內的改變。
伊巴拉博士對顧問和投資銀行家群體進行研究後發現,自我監察度高的人比他們那些率性真實的同行更願意嘗試不同的領導風格。他們會留意觀察組織內的高層領導者,模仿其言行舉止,並不斷練習,直到這些變成第二天性。他們並不真實,但他們很誠懇。這讓他們更有效力。
從真實到誠懇的轉變對千禧一代而言可能尤為重要。大多數代際差異被嚴重誇大了——它們主要取決於年齡和成熟程度,而非出生在哪個年代。但一項頗為可靠的研究結果顯示,年輕一代可能不那麼在意社會的認同。真實的自我表達顯得十分美好,直到僱主們開始查看社交媒體上的個人簡介。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我初入職場時非常害怕公開發言,因此我當初的真實自我是不會願意發表TED演講的。但我對分享知識充滿熱情,因此在隨後十年裡,我學着像利特爾博士說的那樣,做與性格不相符的事情。我決定成為自己宣稱的那種人,一個能在聚光燈下揮灑自如的人。
這種辦法奏效了。下次再聽到有人說「做你自己」,請讓他們趕緊打住。沒人想聽你腦子裡的每個真實想法。大家只希望你能說到做到。
亞當·格蘭特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教授。同時他是一名觀點作家。這篇文章摘自他的新書《先驅:不墨守成規才能改變世界》。
翻譯:常青、李瓊